南陵自唐武周長安四年(704年)建縣,明正德四年(1509年)建城。市場逐漸繁榮,市房不斷擴建,形成街市,至1949年全城共有十四條街十四條巷。解放后,南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城市面貌日新月異。尤其市改革開放之后,舊城改造給小城又吹來一股春風,高樓大廈替換了平房矮屋。古老街巷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。現將比較有名的古巷地理方位和現狀,就圖作一點敘述,獻給年輕的朋友。
圖1:姚家巷。老印刷廠北側,原狀基本未變,巷通七號坦至市橋河。巷尾右拐有姚家大屋,左有劉家大屋,現仍存在。

圖2:此巷在原糖酒公司北側,保留最為完整。該巷雖非名巷。但在我記憶中最為深刻。巷尾北拐是老一小后門,小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課間休息時和小朋友一起偷偷的跑出學校,順此巷來街上買零食吃。


圖3:市橋巷,原巷底有大華浴室,所以也叫大華澡堂巷,現在基本輪廓還在。原先在巷口有家建在河邊的茶館,架空木質的兩層小樓,對著河開著一排窗戶,環境十分清雅。

圖四:香油巷,現叫大眾巷,地理方位未變,原先模樣蕩然無存。當時經過此巷,過一片菜地再穿中山公園東北角,過金橋銀橋就到了江南名廟香油寺。解放后原址為鹽業倉庫,現為雄風花園A區。
圖5:迎春園巷,地理方位未變,巷口原有磚砌的歐式牌坊十分壯觀。如同上海弄堂口的式樣,巷底為迎春園浴室。浴室兩層西式建筑。內部裝潢精致,是皖南地區最豪華的浴室,毀于戰火,解放后,原址改為百貨公司倉庫,現為高氏陶瓷城。

圖6:王家巷,位于十字街商貿中心。我們小時候叫鐘表店巷子,地理位置未變,面貌全非。找不到原來的蹤跡。原來鋪有青條石巷道,十分的漂亮。靠巷西有三戶人家,九個門面,格式一樣,高高的石臺階,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。通過深巷可到七號坦,走上玉帶橋。
